《臺灣地名學文集》中,我覺得很有趣的一段。
臺灣地名中有很多跟蔬菜有關。其中有直接以菜園命名的,例如:
「菜園」(澎湖縣馬公市菜園里、彰化縣彰化鎮菜園里、臺北市萬華區菜園里)、
「菜寮」(彰化縣大城鄉菜寮村、屏東縣高樹鄉菜寮村)。
也有以蔬果命名的,例如:
「金瓜坑」(種植南瓜的谷地,位於桃園縣大溪鎮)、
「金瓜寮」(種植南瓜所使用的小屋,例如彰化縣二林鎮、高雄市內門區都有此地名)、
「菜瓜坑」(種植絲瓜的谷地,位於新竹市香山區)、
「苦瓜寮」(種植苦瓜所使用的小屋,例如彰化縣花壇鄉、嘉義縣朴子市、高雄市楠梓區均有此地名)、
「匏仔園」(種植小葫蘆的田,例如屏東縣枋寮鄉、臺南市白河區均有此地名)、
「芋仔園」(種植芋頭的田,位於雲林縣古坑鄉、高雄縣橋頭鄉芋寮村)、
「芋田」(種植芋頭的田,位於臺北市北投區)、
「菜頭園」(種植蘿蔔的田,位於臺中市太平區)、
「蒜頭寮」(種植蒜頭使用的小屋,位於雲林縣北港鎮)、
「韭菜坑」、「韭菜湖」(種植韭菜的谷地,位於新竹市香山區、南投縣國姓鄉)、
「豆仔埔」(種植豆類的平地,位於新竹縣竹北市)、
「笋子林」(產竹筍的竹林,位於南投縣竹山鎮)、
「姜母寮」、「薑母寮」(種植薑的小屋,位於嘉義市西區、、嘉義市東區、苗栗縣苗栗市)
而由這些以蔬果命名的地名,可以發現一個特色,這些蔬果通常都是較耐長途運輸的蔬菜,可能因為早期交通不便,這些耐運輸的蔬果比較容易運到外地,讓外地人知悉,所以成為地名的機會也比較大 X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